科普时报记者 史诗
眼前这个大大的球状菌丝装置,有着3D打印的“栖息地”,菌丝覆盖在其表面生长,构成了一个“生态共生体”。这片“栖息地”由生物塑料制作而成,在未来的几十年里,菌丝可以分解掉这些塑料,环境也因此获得新生。
9月26日,国家自然博物馆、世界自然基金会、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科学艺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自然赋能未来”科学艺术展在国家自然博物馆临时展厅与观众见面。本次展览以自然生长的低碳环保材料为载体和特色,向观众展示了42件馆藏标本。其中包括,北极狐、无尾熊、中华鲟等珍稀濒危的动物标本,为人类敲响警钟,感悟“每一个物种的消失都是人类走向孤独的脚步”。
眼前这面墙展示的画和艺术作品,都与环境事件或科学事件有关。一手石头、一手小锤是艺术家朱莉·斯珀林创作的常态,她借助邻居家、朋友家借来的材料甚至垃圾制作出美丽的艺术品,用马赛克艺术展现气候变化与当代社会之间的联系。朱莉·斯珀林还呼吁粉丝给自己寄一件家里的闲置物品,将它们拼成了“盘古大陆”。借用这个隐喻,呼吁人类共同面对全球气候变化。
艺术家艾莉莎·辛格的作品也格外引人瞩目,该系列的100多幅画作全部基于气候相关的数据图表、地图、文字或数字,向公众传递气候变化相关科学知识。“其中一幅诠释‘银弹理论’的画作颇具冲击力,人们总想用昂贵的东西寻找捷径去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但事实上我们应该运用更接近于自然的方法应对气候危机。” 国家自然博物馆展览策划部主任苗雨雁说。
值得一提的是,冰岛赫利舍迪正在进行着的世界上第一个工业规模的“碳洗涤”实验也被“搬”进了展馆。为了人类的未来,科学家们正直接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溶解并封存在活火山的岩石深处。我们似乎可以从中看到碳捕集厂启动了风扇,这声音很微弱,像汩汩的溪水,这座工厂的创造者希望它能标志着人类与气候相互作用的重大转变。
一面五颜六色的风车墙格外亮眼。126个细菌纤维制成的风车不停旋转,艺术化地展示了1880年—2020年间全球平均温度的变化。当代表温度攀升的红色风车越来越多,人类终于意识到,若不及时停止破坏,总有一天要为自己愚蠢的行为买单。
你知道细菌也能做衣服吗?穿上生物基材料细菌纤维素制成的未来服装会是什么样?金色的翻领上衣,彩色的迷你短裙,很难想象这件时尚感十足的套装竟是细菌纤维素制成的。细菌纤维素是以木醋杆菌为代表的细菌用果蔬废料作为营养,生长出的一层有机纤维面料,是一种可完全堆肥降解的低碳环保材料。
走进展厅,从藻叶到藻粉,再从藻粉到藻基塑料,以及可3D打印的藻类丝材与颗粒,由废弃海藻3D打印而成的未来家具等一系列环保艺术作品展现于眼前。
一系列互动装置也颇具巧思,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官体验,使观众能够深入了解和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和力量。在展览的尾声部分,工作人员搭建了一座“冰山”,用手触碰热敏材料制作的假山,“山体”升温瞬间就会变色,让观众沉浸式感受个人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在“潜入正在酸化的海洋”装置前,观众可以跟随屏幕穿梭深邃的海洋,渔网、食品包装将伴随你的整场“旅途”,点击可以查看它们从哪里来、又是如何影响海洋生物的。
科学化繁为简,艺术化腐朽为神奇。从宏大的世界到微小的细菌,科学与艺术相混后的“微醺”,让我们沉醉又警醒,发现这世界原本就浪漫。
上一篇:弘扬科学精神:创新科普创作与传播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