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万千
编者按 在我国,直接反映天气现象、天气规律,以及源于天气而高于天气的成语,数量有很多。可以说,对于天气的观察和感悟,丰富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内涵。为了让读者了解和认识中国气象成语,本栏目将以寒热、春秋、风云、雨雪和声光为主题,刊发7篇系列文章,为您讲述成语中蕴藏着的气象秘密。
1996年10月,季羡林老先生应邀为刘洁修先生的《成语源流大辞典》(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作序。他讲到中国成语的最大优点:“既最简洁而又充分,最明白而又含蓄,最丰富而又不枯燥,最生动而又不油滑”,因而大大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使汉语在语言表达能力上足以“眸睨一切”。
季先生认为:“成语是智慧结晶的结晶,决不可等闲视之”。至于“中国成语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世界第一的原因”,他指出,我国有5000年文明的长期积累,这是世界上别的国家所比不了的。
季先生称,别的国家并非没有成语,但是不管是量还是质,与我国相比,都是“小巫比大巫”,不可“同日而语”,这两个正好也都是成语。实际上,我们在日常说话,或是撰写文章,也会时不时带出几个成语。
以上内容,季先生只说到了我国成语独步世界原因中的时间方面,即5000年文明史,但并没有说到空间方面,例如地理、气候方面。我在研究中进一步认识到了形成我国丰富成语的两大原因,即5000年文明史和960万平方千米大地、56个民族文化的空间方面。因为只有气候、环境多样,文化和成语才能更多样。应该说,这两者是互相联系和兼容共存的。
君不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一方水土不仅养一方人,而且也形成一种文化,一种成语。这正像在当地气候的长期影响下,严寒的东北形成的土壤是黑土,温带形成的是黄土,南方热带形成的是红土;严寒气候下生长的树木是针叶树,温带形成的是阔叶落叶树,热带形成的是常绿阔叶树一样,在中国多种特殊气候长期影响下,通过生活、风俗习惯等,最终也都会影响到文化及其成语。这是因为,形成一种文化,不仅需要内因,即人们长时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而且还需要外因,两者缺一不可。例如母鸡孵小鸡,没有鸡蛋这个内因当然不行,但没有合适的温度这个外因,即没有母鸡去孵也不行,中国气候就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外因。
而且,中国气候这个外因在世界上恰恰是最特殊的。我国盛行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气流来自北半球寒极西伯利亚,使我国冬季同纬度世界最冷,夏季中又因较低纬度和气候的大陆性而夏热,同时,还有夏季风制造的北方雨季和南方伏旱高温高湿等而独异世界。
现在,我国几乎家家冬季有暖气,夏季户户装空调。毛泽东主席在他的诗词中竟开创性地把我国的一年称为一个“寒热”(例如《读史》中的“不过几千寒热”)。请问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能如此称年的?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寒寒热热度春秋”,几千年来寒寒热热气候焉能不对文化造成显著的影响?就以24节气为例,因为24节气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时间载体。试问,如果没有了冬季的小寒大寒、夏季的小暑大暑,等等,还能存在24节气吗?还能有24节气文化吗?试想,若是没有了中国气候这个特殊性外因,现在的中国传统文化、现在的中国成语又会怎样?
当然,中国气象成语博大精深,一篇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从国家图书馆馆藏成语辞典中精选出395个有关气象成语(类似成语中只选一个)中,再精选其中约42个为主,兼及其他进行介绍。在内容上,大概分为符合气象科学的气象成语,具体为寒热、春秋、风云、雨雪和声光五个方面,以及借用气象名词组成的非气象成语(我称之为社会成语),再加上序,共7篇,希望以一家之言,努力讲好中国气象成语故事。
(作者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