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让科学成为世界通用的语言

发布时间:2023-09-24 06:13:24 来源:科普时报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在未来,公众科学素质将与人类命运发展更加紧密相连。9月19日,2023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京开幕,来自13个国际组织、28个国家的科技组织和机构的700余位中外代表出席会议。开幕式后,多位嘉宾分享了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经验和做法,就加强各国科普能力建设、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养成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交流。


触达公众 让科学走出实验室


“科学常常被视作带有精英色彩,但它其实应该是一种全世界共同使用的普遍语言。”国际科学理事会主席彼得·格拉克曼说。当前,地球面临着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及流行疾病等多重危机,科学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因素。然而,技术飞跃带来的的另一面则是,大型语言模型加速了虚假信息的传播,不实信息的流行进一步助推了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度下降。格拉克曼认为,科学界需要以谦逊的态度直面科学的局限性,积极地与教育、社会学、经济学、地缘战略等其他知识系统展开合作,并确保科学家在公众活动中保持高水平的道德标准,以重建科学的可信度。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第六任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则表示,正如爱因斯坦能让人们理解深奥的相对论,当今的科学家也要把复杂的信息用简单、充满趣味的方式来表达,以便公众理解。此外,傲慢的态度会引发人们的抵触,因此科学家永远不应该自认为高人一等。

刚刚过去的新冠疫情凸显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门科学政策与能力建设司司长胡少锋认为,在传统科普工作中,“封闭”的科学文化阻碍了知识的分享。他分享了该组织于2021年11月通过的《开放科学建议书》及相关案例,展示了通过基于社区的公民观测站、数据收集和处理任务的志愿服务等方式,让没有专业科学背景的公众意识到自己也能为科学知识的生成作出贡献,从而成为开放科学的参与者。


他山之石 多国嘉宾分享科普实践


诺奖得主专门为孩子开的实验室、像运动漫画一样热血的科学比赛……在论坛中,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名誉理事长冲村宪树分享了日本在科普方面作出的实践。在日本科学未来馆,从运营管理到交流互动全部由科研人员负责,如首任馆长由曾拍摄首张地球三维图的宇航员毛利卫担任,包括诺奖得主在内的日本顶级研究人员常驻馆内。“科学甲子园全国大会”的命名来源于“甲子园”棒球比赛,日本全国热爱科学、数学、信息等领域的高中生在此聚集,并进行相关竞赛。同时他也提到,日本在数字化转型和英语教育方面较为落后,严重老龄化也加剧了IT人才的不足,因此未来希望加强数字化时代的科普国际合作。

“中国历史上有个名人叫徐霞客,他写的科学游记中记录了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传播科学知识的历程。我走上科学之路,多多少少是受到他的影响。”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和平说。2022年6月,“孙和平院士精密测量科普工作室”成立,由院士、专家和志愿者等组成超过百人的“科普天团”,一年多来共开展科普活动166场,网络受众超过百万人次。他认为,要做好科普,院士一定要亲自带队发声,形成示范引领和精神激励效应,从而调动社会力量,推动科普工作。

此外,来自新加坡、以色列、英国等国的高校、机构等专家也发表了演讲,共同交流如何提升科学素质、迈向知识型发展、创新型国家的青年人才培养等话题。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