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如何在“加”“减”之间培养创新人才

发布时间:2023-09-24 06:13:23 来源:科普时报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9月19日,由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办的2023“科学思想汇”科学嘉年华研讨活动在全国科普日主会场举行。作为“科学思想汇”年度重点活动,论坛“如何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邀请了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就此话题展开讨论。


“加”“减”之间需要创新教育观念


在“双减”政策落地两年多之后,学校教育如何“加”如何“减”,仍需思考。

针对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国家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钱老早就有了——必须按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来培养,才能出创新人才,刷题这种应试模式是培养不出科学头脑的。

关于创新,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认为,创新是人才培养的灵魂。但现在,人们有时候说的创新,其实不是真正的创新,只能算是一种进步。因为创新需要标新立异,需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在创新过程中,选好问题是创新的关键。

在“不刷题的吴姥姥”——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吴於人看来,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学家。“双减”不是简单减少作业,也不是减少课外辅导的学习时间,而是减少学生的负担。这样,他们才能投入地进行探究,发现并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科学教育不再只是知识体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刘嘉麒认为,科学教育能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对人才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必须落实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在郑永和看来,强调科学思维方式、认知方式,以及整个科学发现的过程,这是现代科学教育的重点。关键在于激发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兴趣,学习探知世界的方法和机遇,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理解和解释自然世界中的现象、变化及影响,树立科学价值观,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要“加”对人和方法


刘嘉麒认为,在做“加法”时,不同阶段的教育应该有所不同。小学是基础,中学是关键,大学是提高,研究生是深造。“双减”政策也应区别对待,小学和初中生要“减”,只做一些有趣的“加”法。对于中学,特别是高中以上的孩子就不应该“减”了,而应该是“加”。人才多数是靠压力“压”出来的,轻轻松松出不了人才。

对此,郑永和也认为,对于高中以上的学生做“加法”,就应该让他们学会怎样提高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他表示,全面落实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要有机结合系统部署学段一体化、主体多元化、要素现代化这三条脉络,这样才能推动高质量的科学教育体系建设,促进形成新时代“大科学教育”新格局。


让更多科学家走进校园


从2010年开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魏红祥和同事们每周都会用半天时间,走进中小学课堂进行科学教育。2014年11月,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官方微信公众号开播。公众号的“正经玩”栏目每周演示一个原创小实验,让孩子们在家动手做实验。魏红祥认为,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首先要从动手开始,家长能做到陪伴或者参与其中就更理想了。他强调,科学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发力,持之以恒。

作为专职科普工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协常务副秘书长吴宝俊负责国科大“春分工程”公益科普活动,他联合学校三十多个学院,培训组织国科大在读研究生走进北京地区中小学,针对“双减”时段开展科普活动,今年开展了4000场左右科普进校园活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