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记者 史诗
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地球经历了一场空前绝后的灾难,约81%的海洋生物和89%的陆地生物在短时间内消亡。
400万年后,地球生态系统逐渐复苏,温润富饶的古华南沿海,是劫后重生的伊甸园,一些陆地爬行动物重返海洋。其中,鱼龙最先辐射演化,再次适应水生生活,顺理成章荣登三叠纪海洋霸主之位,统治海洋长达1亿余年之久。
那时的贵州,还是一片汪洋大海。上亿年过去了,曾经的沧海被抬高,塑造出陡峭多变的喀斯特地貌,最终80%的海洋物种难觅其踪,但总有一些幸运的古生物借助化石作为载体封印于此。
作为著名的史前海洋爬行动物,鱼龙如何逐渐演化成一个庞大的、充满传奇色彩的家族?又为何在9300万年前灭绝?穿越时光之门,9月19日起,在国家自然博物馆阳光厅,当我们拂去蒙尘,贵州三叠纪的海洋世界再现于眼前。
鱼龙因身形像鱼、头部像龙而得名。它有海豚一样的吻,蜥蜴一样的头和胸骨,鲸一样的四肢,因此得以畅游在广阔的中生代海洋中,成为海洋爬行动物中的佼佼者。鱼龙还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眼球前被一个大而强壮的骨化巩膜环包围,以保持眼球形态的稳定,这让它们可以适应任何海洋深度。
三叠纪贵州的海底世界,神秘而喧嚣。贵州鱼龙体长5-7米左右,有尖尖的吻部和锋利的牙齿,它们在整个海域横冲直撞,时常像箭一样冲向心仪的猎物,大部分海洋动物都可能被鱼龙“相中”,成为它们的盘中餐。
除了贵州鱼龙,三叠纪的海洋里还有个大“明星”——胡氏贵州龙。这个成年体型在18厘米左右,最大体型也不过57厘米的“小可爱”,生活在距今2.47亿年至2.37亿年前的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顶效镇绿荫村。1957年,著名古生物学家胡承志在村里浪雾山坡上偶然发现了被当地老百姓叫作“四脚蛇”的小型爬行动物化石,得知当地有不少这样的化石,他便将几块化石带回北京,交由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鉴定,经研究后命名为胡氏贵州龙。因此,胡氏贵州龙也成为中国古生物学家命名的第一个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的属,揭开了我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的研究序幕。
当然,三叠纪海洋中,除了能自由游弋深海的鱼龙家族外,还有在近岸和浅海生活的鳍龙,只生活在三叠纪的海龙等海洋爬行动物。它们和鱼龙家族一起,成为远古海洋生态群落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一切真的好起来了吗?多灾多难的三叠纪并没有这么简单。洪积事件之后,生物复苏短暂得以改善,但干旱在短暂欢愉之后又回到了内陆。紧接着,持续的火山活动不断向海洋中输送硫化物,随着海水持续酸化,造氧藻类迅速减少,地球逐渐变成炎热缺氧的“桑拿房”。终于,晚三叠世末期,地球上发生了第4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生活在贵州海域的鱼龙也没能摆脱厄运。生活在大洋彼岸的鱼龙则成为中生代海洋爬行动物中的幸存者之一,直至晚白垩世才走完生命最后一程。
鱼龙家族的兴衰,只是地球生命演化历程中的沧海一粟。眼前这些化石便成为人类解锁生命演化的重要依据,更是开启远古世界的一把钥匙。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出的鱼龙化石从贵州博物馆远道而来,都是第一次来北京,难道你不想听听它们的故事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