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学校教育:培养孩子理解世界的能力

发布时间:2023-09-03 06:08:13 来源:科普时报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在现代社会,通过报纸杂志、互联网,人们几乎可以搜到想学的任何内容。既然随手可得如此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为什么还要强调学校教育?面向未来,社会和自然究竟应在学校教育中扮演什么角色?

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荷兰著名教育家比斯塔曾指出,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对受教育者进行资格化、社会化和主体化的教育。

但通过对美国教育史上最大规模的学校教育调查,该国教育家古德莱德发现,“懒惰”的学生、“冷漠”的教师、“漠不关心”的行政管理人员在学校里依然存在。学校教育常无暇或无力帮助学生理解自我,导致学生对他者的漠视乃至物化,对他人或者世界不能理解甚至不愿理解等行为日益外显。功利化的教育忽略了教育本身的复杂性与人的精神需求。面向未来,学校教育亟待与自然、社会一起,重构基于理解的教育文化。


“理解”是教育不可回避的使命


什么是学校教育的理解?具体的认知学习过程,换位思考、学会共情等情感沟通,都是学校教育理解的组成。学习是基于理解的。教育的资格化重视通过学习去理解他人的思想观点,通过写和说,学会交流思想。教育的社会化强调对现代社会复杂组织关系的理解,学会依据这种理解而行事。教育的主体化重视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个体的理解。可以说,“理解”是教育不可回避的使命,培养理解是推进人类文明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

法国著名思想家埃德加·莫兰认为,理解是人生经验的表达方式。由现实复杂性引起的对人类理解的挑战无处不在。因此,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帮助学生理解“不理解”。承认“不理解”的存在,寻找不理解的根源,可以更好地促进我们去理解。


“理解”是理想学校的基本样态


鼓励学生主动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避免死记硬背,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模拟或创设真实复杂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理解他人、理解社会的意愿。营造师生对话、学生对话的氛围,有助于唤起个体理解意识,防止自我中心主义的形成。好的学校教育一定是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解能力,养成学生走向他人、认识世界的意志品质,建构起一种基于“理解”的学校教育样态。

如果一所学校,校长把教职工看作是同事和专业人员加以理解和尊重,平等对待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给予他们最充分的支持,给予他们最好的鼓励,这样的学校一定是令人满意的好学校。如果一所学校,教师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指导,能够主动开发、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克服理解上的困难,这样的老师就构成了学校优质教育的基石。而如果一所学校的师生脱离对自我和人生的理解,终会对学校教育实现资格化、社会化和主体化形成阻碍。


“理解”是迈向未来教育的桥梁


在相互依存的现实社会和多元化彰显的当今时代,学校教育应努力以开放的态度,引导师生追求理解与被理解。基于理解的教育行为,才能培养更多面向未来复杂社会的人才。

一要努力建构基于理解的教育性社会环境。社区和学校不再互为旁观者。社区应正视学校教育疏离社会的现实,利用节假日,与学校联手开展“亲子教育活动”“家庭志愿者活动”,充分发挥功能场馆、公共设施等社会资源的育人价值。

二要努力建构基于理解的教育性自然环境。将山川河流、花草树木,以“研学实践”“自然体验”等方式,将自然资源变成教育资源的一部分。

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曾说: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公民,培养工人、父亲或母亲,而是最终要培养获得圆满生活的人。让每一个孩子都学会为生命价值实现而计划和组织环境,学会在学校、自然和社会中寻求生命的意义。

(作者系深圳市龙岗区龙城高级中学教师)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