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遵循兴趣发展规律 点燃科学之梦——聚焦《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十)

发布时间:2023-08-17 06:09:17 来源:科普时报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今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系统部署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支撑服务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意见》强调要激发中小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探究实践,做到学思结合、寓教于乐,自觉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质、增强科技自信自立、厚植家国情怀,努力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引导孩子编织当科学家的梦想。

科学兴趣是对科学相关事物与活动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能够转化为学习动机,帮助个人确定学习的方向,进而可发展为一生对科学的爱好及追求。科学兴趣最初产生主要集中在小学及学前,主要以好奇心的形式出现,是不稳定的广泛的兴趣。中小学阶段则是将孩子的好奇心发展为稳固的科学兴趣的黄金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科学教育,对于呵护青少年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持续稳定的科学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2020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科学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报告》显示,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下降、自信心减弱,且只有18.8%的八年级学生期望长大以后从事科学职业。青少年的科学兴趣、科学自信心和科学职业期望的发展情况难以适应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要求,亟待加以改善。

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要以科学兴趣为基础,坚持兴趣导向。兴趣的发展过程一般可划分为有趣、乐趣和志趣,这是一认识加深、兴趣深化的过程。对青少年科学兴趣的培养,要遵循这一规律,对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加以科学引导,帮助其从“我好奇”到“我喜欢”,再到“我热爱”。

“我好奇”侧重广泛性,需注重体验感受。好奇心没有明确的目标,会指向任何新奇有趣的事物,但也很容易满足,一旦好奇心被满足,青少年便会停止探索。建议鼓励青少年多问几个问题,对一切有趣的事物产生兴趣,而不是为他们提供标准答案。社会也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多动手、多见识,组织青少年走进科技馆等科普场馆,用好社会化大课堂,在体验中感受科学的神奇,以增加体验的广阔性和多样性。

“我喜欢”侧重倾向性,需注重知识汲取。这个阶段,求知欲占主导,青少年不再只满足于“是什么”,而是力求了解“为什么”“怎么样”,感受到探索的乐趣后逐渐聚焦于某一领域,产生求知的欲望。通过开足、开好科学类课程,加强高质量科学类课程老师的培养,开发高质量的青少年科普读本,鼓励学生成立各种科技社团和兴趣小组,积极参加各类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专业的个性化的科学辅导,帮助其形成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满足青少年对感兴趣领域的知识需求。

“我热爱”侧重稳固性,需注重精神培养。乐趣发展为志趣,成为稳定的个性特征,持久地推动个人去主动学习,可对青少年日后的事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一阶段的投入需要情感和意志。社会应引导青少年参与“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将科学精神融入课程、教学和课外活动,让青少年以科学的精神去探索科学,保持科学兴趣,避免半途而废,培养其爱国、创新、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精神和能力。

遵循兴趣的发展规律,适应“我好奇”“我喜欢”到“我热爱”各阶段的特点,形成一条科学兴趣培养的循序渐进之路,引导青少年将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从事科学事业内化于心,为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夯实起点。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