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遇到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纯自然因素造成的突发事件,还是遭遇恐怖主义、社会骚乱等人为因素造成的突发事件,以及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而造成的突发事件时,我们经常会提到“应急管理”一词。
所谓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和其他有关部门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事后善后恢复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应急措施,尽可能地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或者尽力消除事件的后果和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管理活动。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突发事件的分类标准和具体内容方面存在差异。我国2006年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根据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将突发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执行的是一种单灾种应对型的应急管理体制,即按照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进行分灾种管理。2003年,在应对“非典”疫情的过程中,党和国家充分意识到了单灾种管理体制在综合协调、前端治理、制度化水平等方面存在的诸多短板和弱项,并开始建立健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一案三制”应急管理体系。伴随着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的挑战,我国应急管理体系框架逐步建立,制度内容不断完善,综合应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我国组建了应急管理部。随着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向基层延伸,我国初步形成了多灾种、全过程和多主体参与的多灾种主动型治理体制。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兴起,国家安全管理和应急管理体系将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未来,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在管理理念、管理主体、管理方式、管理保障等方面都将发生重大变化,朝着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不断迈进。
在管理理念上,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为应急管理指明了方向,为应急管理工作的发展完善提供了清晰的评价和检验标准。
在管理主体上,维护公共安全将不再是政府的“独角戏”,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将成为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辅助力量。如何加强社会应急力量的常态管理,增进社会应急力量的综合性、专业性,完善多元主体的现场协调机制,是应急管理部门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
在管理方式上,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应急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撑。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领域得到了应用,提高了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决策辅助、监管执法等方面的能力,为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创新提供了新的模式。
目前,智慧城市已经成为推动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乘借发展数字经济和建设新型智慧城市之东风,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将逐步实现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的突破和创新。
(第一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应急管理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二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特任副研究员)
上一篇:有关生命起源的分子语言成功重建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