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藏冰、冷冻食品,古人夏季也很酷

发布时间:2023-07-27 06:06:55 来源:科普时报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曾侯乙冰鉴。(图片由作者提供)


当你在酷热的夏季惬意地享用各种冷饮时,是否想到古人有此待遇?实际上,早在上古时期,古人便巧妙合理地运用当时的客观物质条件,藏冰与制作冷冻食品,在酷暑时节避暑纳凉。


西周时专设“冰人”官职


人们不禁要问,古时夏季的冰块来自哪里呢?《诗经·风·七月》有“凿冰冲冲,纳于阴凌”的记载,所谓“凌阴”,就是冰窖。原来,夏季的冰块来自藏于地下窖室中的自然冰。数九寒冬时,水面结冰,古人选取洁净的冰面将冰切割成块状,将冰块储藏在称为“冰井”或“冰窖”的地下室中。在冰块外加上隔热层,便可保持冰块数月不融化,翌年夏季取出来享用。

藏冰是古代宫廷的重要事务之一。西周时,曾专设一种称为冰人的职官,负责掌握冰窖的修缮、冬季藏冰以及夏季供冰的事务。夏季享用冰,贵族们为显示尊贵和仪式感,于是制作了各种盛冰器具,最有名的叫“冰鉴”。《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凡外内饔之善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供冰鉴,宾客供冰。”冰鉴造型很美,由内外两件器皿组成。外面是一大方鉴,内部中央放一方缶(酒壶)和食物,把冰块放于鉴与缶之间,便可起到冰镇冷藏和防腐保鲜作用,可谓古代的冰柜。在夏天进行祭祀和宴请宾客时,常用冰鉴供酒和食物。

考古出土的冰鉴很多。战国时期的青铜冰鉴,为一大一小套装结构,大鉴在外,小尊在内。最著名的是曾侯乙冰鉴,共有2个。它们不是盆状,而是长宽均为76厘米、高61.5厘米的方箱形。冰鉴有盖,当中置有一方壶。鉴的盖是中空的,呈“回”字形。盖好鉴盖,方壶盖恰好从那中空处露出,设计巧妙,使用方便。曾侯乙冰鉴雕铸极精,它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精美的青铜冰箱,距今至少已有2400多年。后来,古人发现青铜的散热远比木头快,于是出现木制冰鉴。明清时期的“冰鉴”多为黄花梨木或红木制成。

窖藏冰块具有多种功能:一是作为食品保鲜、短期内享用不了的高级食品,被送往冰窖中保存;二是夏季用冰解暑,冰块往往由君主赏赐给下臣;三是用冰块来制作冻酒、冻果汁等饮料。


宋代冰激凌已普及


冷冻食品是随时代不断发展的。屈原在《楚辞·招魂》中说道:“挫糟冻饮,酎清凉些。”说的就是糯米酒冰镇后喝起来既醇香又清凉。汉武帝时,宫廷内有了特制的冰品,它掺入牛奶和果糖。晋代的张华在《博物志》中记载了一种天然冷冻葡萄酒。此葡萄酒搁置深山岩洞中,洞内凉风习习,温度极低。洞内之酒可免变质之害,有澄清杂质之效,看上去清澈透明,饮起来冰凉舒心,真可谓“引雄风于洞穴,承清露以丹宵”矣。

冷冻食品在唐代已商品化,市场上开始有冰出售。《唐摭言》载:“蒯(指洛阳市西南)人为商,卖冰于市”,当时私人藏冰不易,价格昂贵。宋代以后,出现了冷饮,且价位适中,老百姓也可享用清凉冰爽冷饮。开宝年间,出现了“冰酪”,它由果汁,牛奶冰块调制而成,已接近今天的冰激凌。有诗曾赞云:“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

明清时代冷冻食品名目就更多了。清朝时,设有专门采冰机构“都水清吏司”,使得藏冰和用冰的管理更专业严格。据《大清会典》载,故宫有四处设有官窖18处。除了官窖,各地还有府窖和民窖,因而夏季市场上冷饮丰富。《清嘉录》中记载苏州地区盛夏卖冰,“土人置窨冰,街坊担卖谓之凉冰,或杂以杨梅桃子花红之属,俗呼冰杨梅、冰桃……”。


家用冰箱替代冰窖


17世纪时,人造冰技术开始萌芽。1822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二氧化碳、氨、氯等气体在加压的条件下会变成液体,压力降低时又会变成气体的现象。在由液体变为气体的过程中会大量吸收热量,使周围的温度迅速下降,这一发现为后人发明压缩机等人工制冷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

1851年,哈里森发明了第一台人工制冷压缩机。1873年,德国化学家、工程师卡尔·冯·林德发明了以氟为制冷剂的冷冻机。1879年,林德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人工制冷的家用冰箱。1923年,瑞典工程师布莱顿和孟德斯发明了第一台用电动机带动压缩机工作的冰箱。由于冰箱使用的制冷剂易燃、腐蚀性强,后来发明了无毒、不腐蚀和不可燃等优点的制冷剂氟里昂,一直被使用了50多年。到了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氟里昂对地球大气的臭氧层有破坏作用,于是开始寻找更好的制冷剂。

在没有制冷技术的古代,那些丰富的冷冻食品,伴随着古人愉快地度过了一个个炎炎夏日,它是我国古代食品科技发达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作者系《中国高新科技》期刊社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