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系统部署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支撑服务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意见》的出台恰逢其时,也必将助推“双减”背景下科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科学教育日益受到社会重视
一直以来,青少年科学教育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早在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单独开设科学课。科学教育课程因此有了指导性意见,科学教育也得到了更多重视。未成年人和青少年是科学普及的重点人群。从2006年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到2021年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都有专门针对未成年人和青少年的科学素质行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将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人才基础。
美国历史学教授约翰·C·伯纳姆在《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一书中提到:“ 科学普及者最重要的功能是,通过向青少年解释加入科学大军为科学而工作的意义而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来创造和维护科学的社会形象。科学普及不仅招募学生投身科学,而且也为他们的活动将构成什么提供一个基本的展望”。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科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具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科普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科学教育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也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让青少年对科学形成理性的认识,习得科学方法,体悟科学精神,进而树立科学梦想。
科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播科学知识,还应该从单纯传播知识跃升到传播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理性的层面上。科学教育要走出单纯普及和传播知识的老路,要透过知识的表面看待科学的本质。如果我们仅将知识看成从科学体系中剥离出来的一些碎片,却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那么这有可能让青少年丧失对科学的热情。
就像美国学者德雷斯勒在1907年指出的,只要还缺少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习惯,教育就不能停止。同样,科学的精髓是科学方法:强调方法对科学普及而言有着巨大帮助,因为它能使公众不必去执行困难的数学运算和记住多得可怕的大量事实,而无可争辩地掌握真正的科学。
如何做好科学教育?这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整合,需要有良好的社会氛围,尤其是在“双减”背景下,更需要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用丰富的科学内容和科普活动充实青少年的头脑,帮助他们形成系统性的思维和探究性学习的思维,理性地看待科学。
虽然科学普及不能替代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教育,但是在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过程中,科学普及也应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将科研成果科普化的过程中,能够产生符合青少年认知程度的内容,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科学的本质,从而激发他们的科学热情,培养好奇心和想象力,助力他们在科学道路上求索。再比如,通过向青少年推荐优秀科普图书,助力科学阅读活动,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又比如,让青少年走进科学场馆,感受神奇的科学现象,探究背后的科学原理,让书本上学到的科学原理和公式“活”起来,进而更深刻地理解科学之于我们现代生活的重要意义。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