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记者 罗朝淑
有的人看上去只有四五十岁,但实际年龄竟然超过70岁了;有的人看起来七八十岁,但实际年龄却只有六十岁左右。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什么?一个人的衰老程度究竟该如何衡量?近年来,科学家试图用生物学年龄而不是简单的日历年龄来衡量人的衰老程度。
传统研究认为,生物学年龄会随实际年龄增长而单向稳定增加。但近日发表于《细胞代谢》的一项研究挑战了这一观点,提出生物学年龄是可逆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类可以逆转衰老?
研究人员采用成对的3月龄和20月龄小鼠构建了异体共生模型,通过手术连接两者的循环系统,用于研究年轻、年老血液对相互机体的作用。与以往研究一致的是,模型中的年轻小鼠的生物学年龄在表观遗传学、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水平上均增加。但该研究首次发现,将两者分离后,年轻小鼠的生物学年龄能够恢复至原来的水平。据此,研究人员选用根据DNA甲基化水平计算的表观遗传时钟,验证人和小鼠经历各类应激事件后生物学年龄是否会发生可逆变化。结果表明,紧急创伤及手术、怀孕、感染新冠病毒均可引起人和小鼠的生物学年龄短期增加,并在恢复过程中逐渐回落。该研究成果意味着存在生物年龄逆转的内在机制。
生物学年龄是根据机体生理状态、代谢水平或甲基化位点等各类生物标志物计算的反映实际衰老程度和健康状态的指标。“生物学年龄并不等同于日历年龄,个体之间衰老速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生物学年龄存在逆转的可能性。”中国科学院脑科学和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蔡时青告诉科普时报记者,影响人体衰老的因素很多,饮食限制和体育锻炼是经科学证明的、能够延缓衰老的生活方式。有研究表明,饮食限制的猴子比正常饮食的猴子相比,生物学年龄可以年轻7岁;而体育锻炼则能逆转年老大脑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大脑的表观遗传时钟。
“血液中的各种理化因素,比如免疫相关的白细胞和细胞因子,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和新陈代谢,改变衰老的速度。这种影响是即时起效的,一旦不再输入异体血液,作用就逐渐减弱消失了。”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神经科学博士王欣告诉科普时报记者,要把这样的实验用于人体抗衰老研究不太现实,因为存在血型匹配和医学伦理等诸多问题。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于军表示:“这个老鼠实验从理论上来讲,跟人体实验没有太大的可比性,因为人类和其他动物的生理模式不完全一样。”于军介绍,做衰老研究有几个典型的模式生物,比如线虫、果蝇、老鼠,也有一些研究人员选择寿命有差异的同谱系鱼类作为模式生物。“因为这些动物自身寿命的长短相对已知,果蝇和线虫的基因也非常清楚,所以用它们来做实验,就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观察一些参数的变化。”
但他认为,动物实验只是科学实验的一个过程,离实际应用还有较远的距离。而且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寿命的本质就生物学概念而言具有可塑性,是细胞与器官寿命同步化的结果,不同的物种是不一样的。
“对衰老而言,如果我们把基因和细胞当作一个常量,环境则是一个变量,我们需要建设更好的生活环境。”于军认为,在老龄化日益严峻的今天,科学家应更关注常见老年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王欣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如果一个人能够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减少疾病,自然衰老,就实现了较高的生命质量。对抗衰老、永葆青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还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而已。”
上一篇:心理健康这堂课,是时候补上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