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记者 吴 琼
前不久,首届“桂馨科学教育支持计划”公布最终获选6个成果,并将于5月26日举行“探究未来——2023科学教育支持计划大会”,通过成果展示、专家报告、评课交流等形式,展示入围和获选的优秀小学科学教育领域改革、研究和实践成果。日前,科普时报记者对提议并发起捐赠“桂馨科学教育支持计划”的爱心人士孙含晖先生进行了专访。
记者:科学教育支持计划设立的初衷和目标是什么?
孙含晖:我在2017年至2020年参与过真爱梦想基金会等一些志愿者活动,对于乡村和教育的现状有一定的了解。我理解的乡村教育,其实有挑战也有机遇。经过多年的努力,教育设施和教师队伍建设有所改善,但仍然相对缺乏,这是面临的挑战;另一方面,面临的机遇是现在出生率在下降,乡村也有机会尝试小规模的学校教育,可以有丰富的、依托乡土资源、与自然和传统相结合的内容。
科学教育支持计划设立的初衷和目标,是科学教育从娃娃抓起。从我个人来说,亲身感受到了科学教育、科学思维给人带来的改变,以及传承文明的作用。我喜欢的科幻作家刘慈欣,写过短篇科幻《乡村教师》。文中设定乡村教师弥留之际仍然认真教授孩子牛顿三定律,而学会三定律的同学通过了星际文明程度测试,使得飞向太阳系的奇点炸弹转移了方向,地球逃过一劫。他这样描述人类教师:“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这类个体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我相信这种教育的力量。
在我的认知里,要想改进少年儿童的科学教育,要做两件事情:一是提高全国科学老师的教学水平;二是提高全社会,尤其是孩子家长对于科学老师和科学课的尊重和重视程度。我希望通过科学教育支持计划可以支撑这两件事情。
记者:为什么选择桂馨慈善基金会一起设立这个计划?
孙含晖:在决定要做点事情改进中国乡村儿童的科学教育后,我在2021年花了半年时间,调研了我国的科普和科学教育情况,发现专注于乡村科学教育的公益组织少之又少,而桂馨慈善基金会是非常难得的一家公益组织,它有方法论、有专门团队,并且已经在科学教育这个领域坚持了10年之久。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计划的具体想法,是我参与了桂馨的一些活动之后,在与桂馨基金会员工及志愿者老师们沟通交流中共创出来的。最初,我自己只有一个笼统的目标——改进中国乡村儿童的科学教育。经过调研后,我开始向桂馨靠拢,不断和他们交流,然后才慢慢共创出这个科学教育支持计划的具体想法。
记者:请简单介绍首届“桂馨科学教育支持计划”项目成果的产生过程。
孙含晖:首届“桂馨科学教育支持计划”自2021年12月发布公告以来,截至2022年6月30日累计收到了来自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9份申请资料。其中,科学课课堂教学及课题研究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我们先后组织来自全国科学教育领域的近50位专家、学者、一线教研员和优秀教师,经过初审、复审和终审3个环节后,共有12份申报成果进入终审阶段,最终6个成果获选。入围成果的申请方可获得桂馨培训交流活动经费支持,获选成果的申请方可获得支持计划基金包,用于其后续研究和实践经费。
考虑到实际操作和评审周期等因素,这个计划每两年评选一届,欢迎全国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师、科普工作者和科技辅导员等积极参与下届评选。
记者:基于新思考和科学教育支持计划的设想,未来几年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孙含晖:首届“桂馨科学教育支持计划”即将向大家亮出成绩单,我和桂馨基金会的伙伴们,是带着忐忑的心情拿出了这样一份成果,希望能够得到科学老师们的认可。
未来,我们将向社会大众传播科学教育、科学课的重要性,争取让更多的科学老师们了解科学教育支持计划并参与其中;持续鼓励科学课教学的创新,努力让孩子们在上科学课时,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让孩子们在科学课上获得科学知识只是一个副产品,重点是培养孩子们成长为有自主研究能力的人。
这样才是我理想中的科学教育,也才是未来我国需要的科学教育。
上一篇:守护孩子好奇心,让学习自然地发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