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2022年5月18日,在距“郧县人”1号头骨发现33年后的同一天,在相距33米远的考古发掘地层壁面上,“郧县人”3号头骨面世。2022年12月3日,这枚头骨在湖北郧阳学堂梁子遗址被顺利提取出土,进入修复和研究环节——它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在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上,大家重温了这个故事。多种科技手段的使用,让研究人员得以对百万年前的头骨进行精准描摹。
3月28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宣布,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陕西旬邑西头遗址、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吉林珲春古城村寺庙址、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等十个项目入选2022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学堂梁子遗址因曾发现两具约100万年前的直立人头骨化石(俗称“郧县人”)闻名。2021年起,为解决 “郧县人”相关学术问题,并为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活化历史场景创造条件,多个单位组成的多学科交叉考古团队,对该遗址开展新一轮考古发掘与研究。
科技手段贯穿始终。
为保障考古发掘的质量和文物安全,各方共同努力,在遗址创新性地搭建了1000多平方米温湿可控、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考古方舱和考古工作站。为了使考古发掘更加科学、系统、规范和可持续,考古团队引进了考古发掘数字管理平台、ArcGIS系统和最新的发掘记录系统。
“郧县人”3号头骨面世后,团队还制定了科学周密的工作方案,采用最新的田野考古规程和前沿科技手段,多学科联合攻关,对埋藏头骨化石的部位及时进行了扩方发掘。围绕人类化石和其他遗存,考古团队系统采集了1400多份样品,用于年代、环境、埋藏、残留物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等多学科研究,拍摄了20多万张高清照片,进行了20多次高分辨率实景三维建模,留取了海量影像与数据资料。
考古人员透露,新的取样和多方法测年,将会为头骨给出更精确的年代数据。
赵家徐姚遗址位于山东临淄东部,这是一处旧新石器过渡阶段人类遗址。
在发掘过程中,发掘团队围绕区域地貌演变与气候变化、遗址周边景观重建、堆积形成过程、遗物埋藏环境等问题进行了多学科考古研究,从年代、沉积、植被、气候等多个角度探讨以赵家徐姚遗址为中心的旧—新石器过渡时期的人地互动机制。这一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也深刻揭示了东西方农业起源路径的差异。
再将目光投向我国西北。
南佐遗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该遗址考古工作从一开始就将多学科合作研究作为重要组成部分。
碳十四测年、动植物考古、同位素分析、陶器残留物分析、陶器科技分析……在多种手段加持下,分析表明南佐陶器火候在1000℃以上,与长江流域和黄河下游存在远距离联系。
南佐的发现表明,距今5000年前后黄土高原已经进入早期国家或文明社会阶段。它对客观认识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尤其是陇东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地位以及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具有重要意义。
关强表示,2022年,中华文明探源第五阶段研究、“考古中国”18个重大项目统筹推进,254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系统实施,1432个基本建设考古项目高效开展……考古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新发现和新成果。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更是过去一年田野考古工作的杰出代表。它们以更加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上一篇:多功能电子皮肤或让机器人拥有触觉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