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这是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今年的妇女节,我们就来说说“妇”“女”的来历。
先来看看“妇”。“妇”最早是由“女”和“帚”两个部分组成的。“女”表示性别,“帚”表示“妇”所做的主要事情是用扫帚打扫卫生,说明当时的社会中,妇女主要负责家里的一些事务。简化字中的“妇”,右边的“彐”删除了“帚”的下半部分,仅仅保留了上半部分,这是汉字简化的一种方式。其实,“妇”的字形并不是现代才开始出现的,而是早在清朝初期的文学作品中就已经出现了。
“妇”最早是指已婚的女子,如“妇人”指成年的女性,“少妇”指年轻的已婚女子。古代的女性结婚往往较早,如汉族女子满15岁时要把头发绾起来并戴上簪子,叫作“及笄”,意味着到了结婚年龄。在一些朝代,女性的结婚年龄实际上比15岁还要早。也就是说,古代15岁甚至更小的女孩子就会被称为“妇人”。
“妇”还有“妻子”的意思,如“夫妇”是指丈夫和妻子。此外,“妇”还有“儿媳妇”的意思。如“妇姑”指婆婆和媳妇,“姑”指婆婆、“妇”指儿媳。
再来看看“女”。“女”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屈膝而跪,两只手臂在胸前交叉(也有学者说是在劳动)的女性形象,金文的字形仍然相似。到了小篆,字形中已经难以看出下跪的动作了。后来的隶书、草书等字体中,甚至连女性手臂交叉的动作也不明显了。
“女”本来是指未出嫁的女性。如《诗经》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和“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静女和淑女都是未婚的女性,也是诗中男性追求的对象。再如“少女”是指未婚的年轻女子。
后来“女”的范围扩大,和“男”相对,既可以指未出嫁的女性,也可以指已婚的女性。如在“男女老幼”中,“男”和“女”相对,强调性别。“女”还可以指女儿。如《木兰辞》:“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唤女声”是指呼唤女儿的声音。再如“儿女”指儿子和女儿。
现在妇女节也被一些人称作“女神节”。“女神”本来是女性神明或至尊的称谓,也可以用来指神话传说中的女性至高者,如今则常被用来表示男性心目中喜爱,但难以成为真正恋人的女生。而妇女节被称作“女神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得到了社会的更多认可。
(作者系广西语言学会理事、文学博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教师)
上一篇:展现材料与艺术的融合之美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