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打破常识科普的认知边界

发布时间:2023-03-04 06:08:21 来源:科普时报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科苑视点

“谁都不是生下来就吃过鱼子酱的。”这是短视频博主“打工仔小张”的个性签名。

最近,小张的常识科普短视频系列《如何如何》在多个平台爆火,抖音播放量9000多万,好评如潮。小张在视频中教大家第一次如何坐高铁、坐飞机,如何买票看电影,第一次去快餐店、咖啡店如何点单等。

有人或许会“摊手”一问,这不是很简单的常识吗?这些也需要科普吗?

答案是肯定的。不少网友在评论区回复“县里只有一家电影院,第一次去真不知道怎么买票”“县城新开的星巴克,一直不敢进去”“第一次坐飞机,不知道小桌板怎么打开”……

对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来说,这确实是司空见惯的事。但还有很大一部分人的生活轨迹并非如此,他们可能生活在没有地铁的小镇,可能是刚刚进城打工的年轻人,一些“新”的生活场景难免触碰到他们的知识盲区。你以为的常识,可能是无数人不知所措的第一次。当这些“第一次”一个个蹦出来,他们会感到惶恐、害怕露怯,因此裹足不前。但在小张的视频里,她会一步步教你如何点单,乘飞机、高铁该注意什么,甚至还会贴心地告诉你咖啡的价格区间。在小张的沉浸式体验中,他们不仅找到了“生活指南”,更找到了一份勇气和淡定。

小张的视频抚慰了一部分人内心的不安,也让我们重新思忖科普的边界。那些你认为“众所周知”“不值一提”的知识,很可能帮助一些人走出困境。比如,在中国,99%的人都知道的事,还有1400万人不知道。

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激增的年代,随着认知边界的扩大,每个人的知识短板都或多或少显露出来。对于一个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来讲,如何乘地铁、点咖啡、吃火锅是“常识”;对于一个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讲,如何分辨各类庄稼、搞清每样蔬菜种子也算“常识”。一定程度上,科普的边界,也是常识的边界。

打破边界,需要千千万万个“小张”。去年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对“加强科普作品创作”这样表述: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导向,持续提升科普作品原创能力。《如何如何》系列的出圈,恰恰满足了无数小人物不敢大声说出的需求,那些看起来并不“高大上”的常识科普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当入门级科普作品越来越多,“常识”才能成为更多人的常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才能被照亮。

常识科普就像一束微光,治愈无数人忐忑不安的第一次,也让我们看到分享知识所带来的社会正向价值。“如何交五险一金”“如何去保险公司理赔不被骗”,在小张视频的评论区,网友们的问题纷至沓来。针对这些知识,小张坦言自己并非专业,需要更专业的人来做常识科普。

做常识科普,需要拓荒者。科普可以在地铁车站、电影院、火锅店,也可以在剧场、图书馆、博物馆。只有越来越多的场所融入科普元素,才能激活社会资源所蕴藏的科普潜能。

做常识科普,需要多维度。针对不同人群不同事件,要有不同视角的切入点,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才能让科学知识深入人心。

做常识科普,需要新模式。科普不应局限于传播科学知识,跃迁至科学思维的培养则更为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科学探究式的科普更有助于启迪智慧和心灵。

常识科普应该成为这样一束光,拆解内心的疑惑,弥合知识的鸿沟,坚定前行的步伐。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