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树一样,在漫长的时间河流里,成长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而不只注重短时间的结果。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习是一个终身成长的过程,只有坚持充满活力的长期地学习,才不会止步不前,或者被一时的打击所击倒。
(视觉中国供图)
3月12日是植树节,中国人常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天,我们从树的成长中探索一个发展的秘密:与时间做朋友,让漫长的时间为你的不懈奋斗赋值。
调整自我经受时间的洗礼
一棵树的种子以肉眼看不见的速度成长为参天大树的秘密是什么?是时间,而人世间一切的秘密都在于时间。
在《树的秘密生活》这本书里,植物学家破解了人们对树的很多的误会:你以为树只是静静地把根放扎在泥土里,默默地站上几十或几百年?实际上,在地球上的6万种树里,每一棵树都有着浩大磅礴的生命结构,它们内在的化学反应与外在的生长结构十分复杂。很多因素都可能将树置于死地,必须要在正确的时间里做正确的事。在过去的千百万年里,随着地球气候的冷暖变迁,许多无法适应变化的森林,好像云彩投到地面上的阴影那样从地球上消失无踪了。而那些能够经受长河洗礼的树木,适应了温度的变化,通过调整自我生存下来。比如说,树木可以意识到即将到来的季节,并提前做好准备。落叶松记得被毛毛虫灾袭击过,第二年能长出比以往更短更结实的针叶。几年后,当毛毛虫的后代啃不动针叶,纷纷饿死 ,落叶松又恢复了生机勃勃的模样。树也可以从身上发生过的事中学习,比如一棵树被摇晃过,就会长得更加粗壮结实,而大自然的风就是天然的摇晃者,所以长在野外的植物会比室内的长得更为粗壮。
在长期进化中形成适应能力
一棵树活下来是非常不容易的,加利福尼亚州的红杉是世界上最高的树,高达115.7米,相当于40层楼。它们的根要扎到深深的泥土里获得水分和养料,叶子要拼命向上生长获取阳光,并不断进行自我更新。柬埔寨的大树为了获得水分和营养物质,树根能穿透坚硬的石板。树木成长中承受着巨大的张力和压力,变化出不同的姿态,比如著名黄山松的遒劲有力,来自于风雨的磨砺。有些树木为了对抗火灾,也进化出适应的能力,巨杉的树皮里储存了大量的水分,在山火中能幸存下来。火灾过后,因为其他竞争者被大火烧掉了,巨杉反而能够获得更多的营养,继续不断生长。
生命的顽强让人如此的惊叹,在纪录片《树之爱》里面展示了一棵1500多岁的紫杉,具有神奇的防冻树叶,能够抵御零下35℃的严寒,这种内置的防冻液使它的叶子不会被冻结,还能保持继续生长的活力,所以紫杉也成为活力和繁荣的象征。
我们常常把树看成独立的个体,但其实在地表之下,它们的根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同艾青的诗《树》所写:“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他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他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树的根须纠缠在一起,就像人类的庞大的信息网络能够进行沟通,如果一棵树被昆虫袭击了,它可以通过它根系的网络把信息传递给毗邻的树木,还可以分享食物和水,这都是进化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惊人成果。
坚持不懈终生学习
每一个物种,甚至一棵不能移动的树,都为了生存而努力进化,适应环境,努力活出最灿烂的生命。
对一个学习者来讲,可以从一棵树学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在一次TED的演讲里就讲到了一个研究:毅力对人的成长的影响。在一所学校里对上千名学生进行了关于毅力的调查问卷,一年之后看看哪些学生能够毕业?结果显示,那些更有毅力的学生在毕业的概率上占绝对优势。毅力,就是把人生看成一场马拉松,而不只是一次短跑。
很多的作家、科学家都谈到过坚持的伟大力量。约翰逊说:“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来完成的。”莎士比亚说:“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鲁迅先生也讲过:“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往的目标。”
著名的国际象棋运动员乔希·维茨金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看到了很多有才华的年轻棋手,甚至是最具有天分的棋手,在面对挑战和压力面前却表现极为糟糕,很难以平常心面对成败,一旦遭受挫折也难以迅速振作起来。因为他们过于在意每一次输赢得失,过于在意别人对他能力的认可。
乔希·维茨金在《学习之道》写道:“从长期来看,痛苦的失败比获胜更有价值。拥有健康的心态,能够从每次经历,不论好与坏,都有所心得,这样的人才能一路走下去,并且一路走得很开心。当然真正的挑战是面临着危险或在战斗中受了伤,如何能长期保持这种视角?这一点或许也是我们最大的障碍,恰恰就是学习之道的核心所在。”
成长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坚持并不是要认死理,一条道走到黑,而是在成长过程中间不断去调整不断去适应的,最重要的是保持一种成长性的思维。
心理学研究已经发现思维方式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学习效果。你是把学习能力理解为与生俱来的、无法改变的能力,还是把学习能力看成是循序渐进、一步一努力的结果?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你把学习能力理解为是一种天赋,那么就很容易把成功和失败归结于无法改变的能力,或者说提高能力也有限。但是如果你把学习能力理解为不断发展的,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提高的,那么就更倾向于个体努力,滴水穿石,水到渠成。
如果父母师长认为孩子的学习能力是一种天分,往往倾向于赞美孩子很聪明,认为他天生具有这方面的能力,而如果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发展的能力,就会鼓励孩子不断向前。
思维方式不同,在面对挑战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结果。倾向于天赋论的人会畏惧挑战,甚至放弃努力。将成功和努力联系在一起的学习者会更愿意采取积极应对挑战的方式。
无论是学习者还是指导者都要避免简单使用“你的能力很差”“你很聪明”或者“你很笨”“你天生这方面就不行”等贴标签的方式来评价自己或者他人。
如果只是简单的倾向于归结天赋,那么很有可能在面对挑战的时候,采用抵触和拒绝的方式,因为持有这种观点的和思维方式的人,学习的自信心很容易受到打击,不愿意暴露出自己的短板。有些老师或者父母常讲:“这孩子挺聪明的,只是不够努力。”以为这样能激励孩子,但其实这是一个很打击人的思维方式。会导致孩子放弃努力,因为不努力就会让人一直认为他就是很聪明。有可能他确实很聪明,但是在遭受挑战的时候会采用回避的反应,因为他们要保持自己一个完美的聪明的形象。
(作者为教育硕士、金牌阅读推广人)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