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三体》中的科技锁定与基础科学观

发布时间:2023-01-24 06:04:18 来源:《科学大观园》杂志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根据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正在央视热播,已经成为备受瞩目的国产科幻剧集。无论是原著小说还是改编剧集,一上来就抛出一个难解之谜:全球范围内的一些顶尖科学家在两个月内先后自杀,而纳米材料科学家汪淼眼睛中竟然出现了幽灵倒计时,甚至宇宙为汪淼闪烁的信息仍然是挥之不去的倒计时。到底是什么力量使然?大史一语道破玄机,所有的离奇现象都指向了一个后台,“它想把科学研究彻底搞垮”。但这后台是谁大史也不知道。直到第二红岸基地“审判日号”被古筝计划毁灭,谜底才从获取的28G三体信息中浮现出来。

原来,后台是外星文明三体文明。由于三体星系三个太阳的独特结构,三体文明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毁灭与再生。192号文明最终成为三体文明的里程碑和转折点,因为它最终证明了三体问题是无解的,三体世界是一个没有确定运行规律的混沌系统。三体文明在乱纪元里达到新文明高度的希望也随之成为泡影。由此,192号三体文明放弃前191轮文明的发展模式,确立了通过星际移民寻找新家园的新方向。“飞出三体星系,飞向广阔的星海,在银河系中寻找可以移民的新世界!”地球由此成为三体文明的移民目的地。

然而在三体舰队出发后,三体世界却发现,科技在地球文明与三体文明中的发展规律存在巨大差异:科技在三体世界的所有两百个文明中都是匀速甚至是减速的,而在地球文明却是加速发展。这就意味着,当450年后三体舰队到达地球时,地球文明的科技水平已经远远反超三体文明。不仅移民地球无法实现,还极有可能被地球文明所灭。

为了遏制地球科学技术的发展,三体世界制订出三个科技锁死计划。第一个计划是染色计划。旨在利用科技产生的负面作用,使公众对科学产生恐惧和厌恶。ETO成员生物学家潘寒执行的就是染色计划。他通过预言转基因对人类的危害和“中华田园”实验社会,使其“科技革命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病变”的错误科学观日具影响力。第二个计划是神迹计划。通过对地球人进行超自然力量的展示,建造一个地球科学无法解释的神迹世界,从而使非科学思维占据统治地位。汪淼遇到的幽灵倒计时就是神迹计划的结果。当然所谓的“神迹”“超自然力量”其实质依然是自然科学,只不过因人类科技无法解释而显得神秘罢了。汪淼拍摄的照片、眼球视网膜上的倒计时,其实是智子极速穿越产生的感光点造成的,而宇宙闪烁则是智子二维展开后包裹住地球使然。

如果说前两个遏制地球科技发展的计划,都只能产生一些干扰,而无法产生根本性作用,那么第三个计划智子工程则是决定性的。通过把一个质子改造成一台超级智能计算机,将使其成为具有智慧的人工智能体。智子的首要任务就是潜伏于地球的高能粒子加速器,有意给出错误的实验结果。物理学家杨冬的自杀很大程度上就是智子工程导致的。杨冬在“中华二号”高能加速器进行粒子对撞实验,一切实验条件都相同,但结果却不一样,呈现出无规律性,意味着宇宙普适的物理规律不存在。因此我们看到杨冬在遗书中说:“物理学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将来也不会存在。”智子工程使地球物理学家永远无法在物质深层结构研究上取得突破。如此一来,地球人对微观维度的控制就被限制在五维以下,地球科学被彻底地锁死了。

那么,三体文明在锁死地球科技时,何以选择物理学作为首要的锁死领域呢?简单说就是物理学属于基础科学中的基础科学,三体元首曾对此作出过详细解释:“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取决于基础科学的发展,而基础科学的基础又在于对物质深层结构的探索,如果这个领域没有进展,科学技术整体上就不可能产生重大突破。”这反映出三体文明对基础科学极为重视的科学观。也正因此,三体文明一方面将重点放在锁死地球的基础科学,另一方面也大力发展自己文明的基础科学。智子其实就是三体文明在物质深层结构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三体物理学家不仅可以操控微观世界十一维结构中的九维,还掌握了质子电路蚀刻技术,在将粒子低维度展开时可以保留其高维度结构信息,使粒子的高低维度双向转换变成现实。

人类科学家并没有放弃对科技锁死状态的突围。比如理论物理学家丁仪,就一直尝试突破智子的干扰。他曾在国际空间站试图观察宇宙射线中的高能粒子,以此绕过智子,但终告失败。直到《三体·死神永生》里的威慑纪元以后,人类才终于发明出智子屏蔽室。但可惜的是,直到太阳系被二维化,地球文明的科技水平都没有赶超三体文明。而人类与三体周旋、对抗的法宝也一直并非科技,却是无奈之举下的黑暗森林法则。由此可见,三体对地球实施的科技锁死计划影响何其深远,而这也启示我们基础科学的重要性。

基础科学又被称为纯科学,是科学技术的根本。被誉为“美国科学的独立宣言”的《为纯科学呼吁》,是美国物理学家亨利•奥古斯特•罗兰1883年在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的演讲。他指出:“人们将应用科学与纯科学混为一谈并不是罕见之事。”人们不能只是满足于应用科学,而停止了更为根本的纯科学的进步。因为基础科学才是原始创新的真正源泉。

(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委员,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上一篇:欢欢喜喜过好年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