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盖伦 陈 瑜 崔 爽
代表通道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哽咽了。他顿了顿,接着说道:“不管是冲锋陷阵的,还是默默无闻的,只要为我们抗疫作出贡献的人,都是最可爱的人。”
3月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开启。这一次,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大代表,讲起了普通人的故事。
张伯礼的故事是关于武汉的。
去年,年过七旬的他在疫情凶险之时,奔赴武汉,在抗疫最前线奋战。记者问他感受,他却说,更让我感动的,是全国广大老百姓对党中央的信任、自觉的执行力和奉献精神。
他回忆起了初到武汉的情景,那天,接他去医院的是辆私家车。司机是一位30多岁的企业家,来自黑龙江,自己驾车到武汉抗疫,是名志愿者。张伯礼问他:“你的油钱谁给呢?”他说:“我自费。”下车后,张伯礼对司机表示感谢。司机说:“咱们彼此彼此。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到了武汉,张伯礼要用中药治疗病人。他给一个中药企业打电话,问能不能帮忙。但他的条件很苛刻:每天需要的药达几万副;不能断,也许要供应几个月;药煮好了,还要送到隔离点方舱定点医院门口。而且,“我们没有钱,谁给付钱我也不知道”。
企业负责人听到后,毫不犹豫:你不用说了,我都答应。为了救命,我都舍得。
站在张伯礼旁边的,是“95后”年轻人邹彬。邹彬是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总承包公司项目质量管理员,也是建筑行业内出名的砌墙高手。
邹彬讲起了他进入国家集训队备战世界技能大赛的故事。
接受培训时,邹彬发现,由于读书少,他对几何知识、图形测算几乎无法理解,这直接影响了作品的美观。邹彬很沮丧,但老师鼓励他,给他开小灶强化理论课程,还帮他编顺口溜加强记忆。
“为国出征,吃再多苦我也不怕。”计算不准图形数据,邹彬就砌好一面墙,对照图纸检查误差后,再把墙推倒、拆掉重新砌。八个月时间,他就这样反复练习。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邹彬获得了砌筑项目优胜奖,实现了中国在这一奖项上零的突破。
“那一刻,我对‘工匠精神’又有了另外一层认识。要用十足的韧性接受挑战,用十足的耐心追求极致。”他还特别对农民工兄弟“喊话”,要坚持干一行爱一行,成长为“大国工匠”。
同样对“工匠精神”有所体悟的,还有代表通道上来自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红旗工厂技术处外网的维修工人、首席技能师齐嵩宇。
齐嵩宇的故事,关于“中国智造”。
他说,技术创新无大小,只要有突破,就可以推动技术和产品质量提升。
汽车的车身由几千个零件焊接而成,但是电子压力焊在里面占比96%,这一工艺的漏焊和开焊问题是困扰全球汽车行业的重大技术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齐嵩宇经过三千多次试验,终于完成了电阻点焊工艺质量自动监控技术,解决了漏焊和开焊带来的烦恼,还填补了国际上在这一领域的空白,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齐嵩宇还带领团队用一年半时间,成功研发了电力拖动机构远程监控技术,实现了对设备运行的智能化监控。这一技术得到了国际发明奖金奖,成为“中国智造”的典范。
大家称齐嵩宇为“生产线上的发明家”。齐嵩宇觉得,他很幸运。因为有国家的强大,才有了一汽的高质量发展,才有了今天的他。齐嵩宇希望国家出台更多的政策,让技术工人发扬“工匠精神”,把细节做到极致,为“中国智造”转型保驾护航。
一场“代表通道”,7位代表登场。他们口中那些闪动着光辉的平凡人的故事,温暖也鼓舞着人心。
(科技日报北京3月8日电)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