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分子生物学家康托半夜突然灵感光临,催生出一个能解释所有肿瘤发生过程的假说。于是,康托设计了实验来证实这个猜想,并安排得力助手斯塔福予以实施。斯塔福用实验完美验证了这个假说,师徒二人联名在《自然》刊物上发表文章,引起轰动。眼看大功告成,却被同行曝出无法重复这个实验。这表明要么是实验本身有瑕疵,要么是斯塔福背着老师在实验中造假。斯塔福只是一名20多岁的青年人,而康托却是业内翘楚,他必须想方设法挽回自己的学术声誉……
美国著名化学家卡尔·杰拉西所著的小说《诺贝尔的囚徒》,讲述了这样一个曲折的故事。杰拉西被称为“人工避孕药之父”,他虽然没拿过诺贝尔奖,但其学术成就已基本在那个水平线上。这使得他能俯视科学界,而不像普通文人,要么远离科学,要么仰视科学。
这部小说和各类小说一样,也以人物命运为主线,由爱恨情仇、功名利禄推动情节。然而,小说写的是科学界,有特殊的游戏规则。不熟悉科学圈,甚至不熟悉顶级科学圈,你都无法推测出人物的取舍和情节的走向,这是小说魅力的基础。
小说原名直译应该是“康托的困境”,但“诺贝尔的囚徒”这个中译名更传神。整个故事就围绕诺贝尔奖展开,康托那个有关肿瘤的理论反而只是引线。小说中,康托的助手斯塔福言必称诺贝尔奖:这位教授得过诺贝尔奖,那位学者的成果有可能得诺贝尔奖……以至于女朋友笑话他,离开诺奖就不知道说什么。
在这个顶级科学家的圈子里,诺贝尔奖被称为“那个奖”,有别于其他科学奖。为了得到它,甚至做什么都可以。康托之所以没认真检查助手的实验,是为了抢速度,不让学术对手克劳斯抢到优先权。斯塔福眼看造假会被揭露,立刻跳槽到克劳斯团队,插手那个重复实验,找机会继续造假来掩饰自己。
克劳斯猜测到康托的成果有问题,他并没有揭发,而是威胁康托提名自己为诺奖候选人!因为康托已经得到过诺奖,有资格推荐其他人。
小说中提到的诺奖获得者,有名有姓的就有十几位。作为小说的高潮,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康托和斯塔福的领奖过程。由哪个学院评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获奖后学术地位会得到怎样的暴增?瑞典政府如何接待获奖者?颁奖仪式上穿什么服装?甚至晚宴上会有一道名叫“诺贝尔冰激凌”的甜品。领奖过程宛如国王加冕,巨细靡遗,让读者充分领略这个特殊的名利场。
因为有资格俯视科学界,杰拉西把这个圈子里面各种勾心斗角的手段都写在小说里,然而,我们仍然能从中看到科学体制的优点。在科学共同体当中,每个人的成果都依赖于其他人的成果。如果你引用的成果来自伪造,你的成果也会受影响。
所以,科学共同体尤其不能容忍学术欺诈。康托费尽心机掩饰自己的失误,便来自这种强大的外部压力。克劳斯虽然搞阴谋,但小说也承认,他的学术成果值一个诺贝尔奖,只不过有资格得诺奖的科学家太多,他不一定能排上。
依我看,这本以诺贝尔奖为题材的小说,本身就值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或者,杰拉西因为写出数部描写“科学部落”的小说,本人也值一个诺奖。
说来奇怪,像法国龚古尔文学奖、日本芥川龙之介文学奖、中国茅盾文学奖,都是作家给文学同仁设的奖。诺贝尔奖本来就是工程师设置的,其中的文学奖又和一堆科学奖混起来颁发。评奖时却仍然沿用传统文学的评定标准,而没有授予过描写科学的文学作品。
一个世纪下来,为什么没人觉得这样做并不合理?
(作者系中国作协科幻文学委员会委员、科幻作家、中国未来研究会常务理事)
上一篇:海洋守护神——库斯托船长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