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初冬,我国各地开始陆续进入供暖季,现在供暖的设施有暖气、空调、电热毯、煤火炉等等。在我国古代,古人也发明过许多在御寒的方式和器物,有一些取暖方式直至现在仍有沿用,体现出古人高度的制作技艺和智慧。让我们从一些古代诗词中,看一看这些形形色色的取暖“神器”吧。
煤:“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利用煤炭来做饭及取暖的国家。在古代,古人将煤炭称之为“燃石”,寓意为可燃烧的石头。相传在上古时期,炎帝已经开始使用燃石。明代著名爱国将领于谦有一首诗《咏煤炭》:“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把煤喻之为在地下开采出来的“乌金”。
火盆:“将迎阳艳作好春,政要火盆生暖热”
火盆是农耕时代最普遍的御寒用具,用泥或铁、铜制作,内中置盛干草、秸秆或是牛粪等炭火,燃烧取暖,并可烧烤食物。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火盆,是在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赵甸子遗址出土,用青铜制作,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腊月村田乐府·烧火盆行》中写道:“春前五日初更后,排门然火如晴昼……将迎阳艳作好春,政要火盆生暖热”,描述的是在腊月二十五日夜初更时分,江南水乡家家户户在门前燃烧火盆,阖家围坐于暖烘烘的火盆旁,迎接来岁春天的过节习俗。
火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古人制作火盆的方法不断改进,从火盆演进到火炉。但这种火炉不同于近代的火炉,它没有烟道,实际上是把火盆制作得更加精致、规整和多样。白居易在《问刘十九》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说的是在暮雪欲落的时候,约朋友来一起用红泥火炉温酒御寒。而在皇宫里,还有一种被称为“暖炉”的大型火炉。暖炉一般为铜质,也有用瓷器做的,做工精致华美,白居易也有一首描写暖炉的诗:“暖阁春初入,温炉兴稍阑。晚风犹冷在,夜火且留看。”诗中的“温炉”就是皇帝在暖阁中用来御寒的火炉。
手炉:“松灰笼暖袖先知,银叶香飘篆一丝”
手炉是古代常用的冬日取暖之物,多为铜制,也有银、铁、瓷制,有方、圆二式,里面放置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可以捧在手上,小型的可笼进袖内,所以又名“袖炉”。古代记述手炉的诗词很多,如宋代无名氏写有《玉手炉花》:“习习东风二月馀,此花宜近玉庭除。美人云鬓不宜插,献与观音作手炉。”明代诗人张泰在《初寒曲》写道:“薰炉试手龙媒温,半床衾被愁黄昏。”清代学者张劭《手炉》诗曰:“松灰笼暖袖先知,银叶香飘篆一丝。”这些都道出了手炉的取暖和熏香的功用。
汤婆子:“尺三汗脚君休笑,曾踏靴霜待漏来”
汤婆子是用锡或铜制成的一种扁瓶子,上方开口可灌热水,临睡前放入被窝中用来焐脚,有点像现在的暖水袋,可以通宵达旦不冷,因而被人称为“脚婆”或“暖足瓶”。北宋诗人黄庭坚在《戏咏暖足瓶二首》有“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天明”的诗句。南宋诗人范成大有首诗《戏赠脚婆》:“日满东窗照被堆,宿窗犹自暖如煨;尺三汗脚君休笑,曾踏靴霜待漏来。”自叙他过去冬天睡觉犹如两脚踏霜,冷得整夜难眠,而有了“汤婆子”相伴,脚暖得都出汗了,早晨日上三竿还赖在床上,不想掀开暖暖的被窝起来。
火炕:“土炕潜阳九地回,寒谷凝阴一时散”
在古代,火炕是我国北方地区普遍使用的取暖设备。明代诗人童冀时有“燕城居人十万家,家家烧煤胜烧炭。土炕潜阳九地回,寒谷凝阴一时散”的诗句,金代文学家赵秉文在《夜卧煖炕》中写道:“地炕规玲珑,火穴通深幽。长舒两脚睡,暖律初回邹。门前三尺雪,鼻息方齁齁。”诗中生动描述了火炕的形状,以及在门外雪深三尺的寒夜里,人们安卧在暖烘烘的火炕上,悠然自得熟睡的景象。现在,我国一些地方仍有使用火炕的习惯。
(作者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