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 丽
几天前,党的二十大“党代表通道”上,在回答科技助力乡村振兴问题时,“土豆院士”朱有勇讲了“水稻上山”的故事。他说:“水稻上山是我们学习总书记‘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的具体实践。”
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谈到乡村振兴,朱有勇的回答更加铿锵:“乡村振兴重点在产业振兴,产业振兴关键在科技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还有很多地方要浓墨重彩地书写。”党的二十大代表、81岁的农技专家赵亚夫说,“创新是第一动力,做好这篇文章,科技创新理应发挥驱动引领作用。”
科技赋能丰产增收成为乡村“日常”
科技助力丰产增收的故事越来越多。曾是科技特派员的赵亚夫代表讲述了再生稻培育的过程。
土地上两株收割后的水稻仍在结穗,这是否意味着可以再生一茬?曾经,江苏省句容市戴庄村的“越光”水稻一年只能收割一茬,一个偶然的发现让赵亚夫有了大胆的想法。经过不断摸索,赵亚夫研发出了大棚钵苗育秧技术和再生稻植栽技术。每年8月和10月,都能看到戴庄村里稻浪滚滚的丰收景象,年亩产可达1000斤,比原来增加了300斤。
科技赋能丰产增收的故事成为乡村的“日常”。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部贯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改造盐碱地580余万亩,黄河三角洲超过10万亩盐碱地变为“吨粮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示范推广农业节水新技术超过1亿亩;通过实施“七大农作物育种”国家科技项目,突破了玉米单倍体育种等新技术,创制了“鲁原502”等小麦新品种,研制了智能高效的稻麦联合收割机等新装备……
“这些都为粮食安全、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琦表示,粮食安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和底线要求;科技创新是引领农业发展的强大引擎,也是粮食丰收、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
更多乡村蹚出了特色发展新路
“我们已经十几年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了!稻田里‘住着’130多种小动物。”赵亚夫近几年苦心钻研生物多样性农业技术,探索农林牧结合型生态循环模式,将生产方式重点转移到了修复生态系统上。在江苏省句容市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粮食产量稳固上升,生态效益大幅度提高,农业现代化已经不仅仅是蓝图和愿景。
“农业农村被摆在了发展的更重要位置。”赵亚夫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这是新时代对于农业发展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中国大地上,因地制宜探索特色农业模式,更多的乡村蹚出了发展的新路。
“集体经济收入3200万,人均收入超3万。”每当面对镜头,河北省正定县塔元庄村党委书记尹计平都会骄傲地讲到这组数字。他给记者生动地描述,站在滹沱河岸边远远望去,曾经的河滩田上是设施农业的温室、生态大棚连片,休闲化、智慧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里绿意盎然,一批批“塔元庄”牌绿色农产品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我们这从一个‘有女不嫁塔元庄’的落后村,发展成为产业兴旺的小康村。”尹计平说。
“戴庄村、塔元庄村的发展历程,无疑是我国乡村振兴的缩影。”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研究室主任金书秦认为,乡村振兴搞得好不好,决定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和水平,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和成色,对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具有决定性作用。
技术攻关、应用推广需持续发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金书秦说。
“应加快重大前沿领域综合研究平台载体布局、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大力推动产学研用融合,以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农业强国建设。”长期关注乡村振兴政策、实践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竹青对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有着深入的思考。
在许竹青看来,现代农业呈现出智能化、数字化、机械化的特点,应加快补齐和完善农业数字基础设施短板,支持数字农业领域“卡脖子”技术研发,强化数字技术赋能良种繁育、粮食生产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要注重让乡村特色产业包含更多科技含量、更大就业容量及更好生态质量,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民收入、产业贡献和社会财富。”张琦表示,手中有技术,还要让农民用好技术,“乡村振兴要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加大技术应用推广力度。”
来自农业农村一线的代表们,目标更加明确。“把‘土壤越种越肥、病虫害问题也可以不用化学农药’的生物多样性农业技术,从现在10个示范村推广到未来的50个示范村。”赵亚夫说,他还要不断攻关,实现技术适用地从丘陵扩展到平原。(科技日报北京10月21日电)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