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打造高质量科普作品,让供给侧引导消费端

发布时间:2022-10-18 06:01:16 来源:科普时报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近日,抖音发布2022年度《抖音自然科普数据报告》,过去一年,抖音自然科普相关视频累计获赞11亿次,万粉作者数相比去年同期增长72%。以@中科院物理所、 @上知天文和中国国家地理融媒体中心主任张辰亮(@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同济大学退休物理学教授吴於人(@不刷题的吴姥姥)为代表的众多专业科普机构和创作者受到欢迎,带火天文和动植物等自然知识。

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很欣喜地看到优质的科普内容供给能够激发公众的学习热情,提升对科学内容的兴趣。当然,这也离不开科普内容借助短视频这种让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优质的科普内容结合恰当的传播渠道,必然造就科普的成功。因此,打造受公众喜爱的高质量科普作品,就需要从创作和传播两个环节发力。

科普创作是科普的第一环节,科普内容首先要保证的就是科学性。政治性是底线,科学性是灵魂,而后再是艺术性、普及性等。以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为代表的专业科普机构和创作者,接受过严谨的科学性训练,具有对科学内容负责的制度体系约束,通常能够做到对科学内容负责。

 此外,科研人员对科学有着较其他群体而言更为深入的理解,是科学传播工作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主体。科研人员在自己的领域范围内开展科普,是基于一手资料进行的转化,畅通了科学源头和公众之间的通道,避免了科普内容经过多次加工后的信息失真问题,保证了科普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了当前的科普工作仍存在着高质量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网络伪科普流传的问题。《意见》提出,科研机构要强化科普工作责任意识,加强科普与科研结合,加大科普资源供给。目前由于考核机制等诸多因素,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开展科普有待于更加包容的环境。抖音自然科普相关视频的实践已经证明,专业科普机构和创作者生产的科普内容受到广大公众的欢迎,并且引领了科普短视频的风尚。给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有保障的制度措施,是解决科普内容供给质量问题的有效着力点。

传播是科普的关键环节,决定了受众能够获取什么样的内容。某种程度上来说,科研是内容的创新,科普是形式的创新。短视频等新手段带火了自然知识,形成了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氛围,这是科普形式创新的一种成功。随着算法技术在互联网的深入应用,当前的知识传播正在经历从“人找知识”向“知识找人”的转变。

 但是,目前由于算法的推荐机制,打开很多短视频平台,各种商业性的内容不断被推送,优质的科普内容较难触达,除非受众主动去搜索,去寻找某个创作者或者某个主题的内容,要么就会陷入“刷着刷着时间就没了,什么都还没学到”的状态中,原本学习的热情要么被消耗掉,要么被娱乐消费或猎奇的内容带跑。因此,高质量的科普内容供给也离不开媒体对高质量科普内容的大力扶持和引导。这需要媒体做好内容的把关,过滤掉低质内容,同时提高高质量科普内容的受众接触频次,放大正能量科普。

为贯彻落实《意见》,加大高质量科普内容的供给,一是要完善制度保障,鼓励更多的专业机构和专业创作者加入科普工作;二是从媒体支持上,发挥科普的引导功能,让供给端引导消费端,不是公众喜欢看什么给什么,一味迎合受众的喜好,而是用高质量科普内容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找到打开科学的钥匙,引导受众了解最应该和最值得了解的科学知识。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