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 张莉俊 摄
10月4日是重阳佳节,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古人的雅集妙不可言。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习俗的转变,现今佩茱萸、饮菊花酒早已不常见。但植物依旧生长在大地上,默默见证着历史变迁,岁月流转。
关于古人雅集中的佩茱萸,查阅文献会发现学者们众说纷纭,总结起来,主要集中在山茱萸和吴茱萸之争。然而叫茱萸之名的植物,除了山茱萸和吴茱萸之外,还有草茱萸、食茱萸、蜜茱萸。虽都同名,但却在形态上相差甚远。
山茱萸又被称为枣皮,是山茱萸科山茱萸属的多年生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原产陕西、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等省,多杂生在山坡灌木林间,朝鲜、日本也有分布。其树皮灰褐色,新生嫩枝绿色;叶片是单叶对生,上面绿色光滑无毛,下面则浅绿色长满短毛;花通常在3-4月盛开,先花后叶,黄色小小的花朵聚集成一个伞形花序,簇生于小枝顶端,每朵小花有四片亮黄色的芽鳞状苞片,花儿绽放时金灿灿的一片,特别漂亮;果实为核果,由绿色逐渐变成红色,完全成熟后是鲜红色的,跟指甲盖差不多大,像一个个迷你版的小西红柿,色泽鲜艳、饱满多汁。
草茱萸跟山茱萸同科同属,为耐寒植物,在我国比较少见,生长在吉林长白山针叶林下,常成片聚生。二者在形态上有很大的差异。草茱萸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木质化,细长形,匍匐生长,分枝很多;地上的直立茎为一年生,少分枝,呈淡绿色。叶片分为两种,茎叶对生在节上,一般比较小,呈绿色或褐色;茎顶端通常有四枚或六枚大叶片,近轮生状,叶片很薄,纸质,上面有少量白色短柔毛,下面有稀疏细伏毛。开花时,花序梗着生在轮生状叶簇的中央,顶端有四片白色花瓣状苞片,呈十字形,对称地生长着,特别显眼,故而草茱萸又被称为草四照花。
吴茱萸是芸香科吴茱萸属的多年生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原产秦岭以南各地,多生于疏林或灌木丛中,多见于向阳坡地,日本也有分布。其嫩枝暗紫红色,长有短毛,叶片是羽状复叶,小叶两面都长满了长柔毛,其上面的油点大又多。花期一般在4-6月,白色的小花聚集成一个花序,生在枝头顶端,雌雄异花。果实是暗红色的果,小小的单颗果实密集地簇拥在一起,细看非常像花椒,果皮外表上也有非常多的大油点,散发着浓郁的气味,每个果瓣中有1粒光泽闪亮的黑褐色球形种子。
食茱萸的学名叫椿叶花椒,是芸香科花椒属的落叶乔木,高可达15米。其茎干有鼓钉状的锐刺,小枝顶部常稀疏生长着短刺,髓心中空,花枝长有直刺。叶片为羽状复叶,小叶非常多,对生整齐排列,叶片狭长,顶部尖长,叶边有明显的裂齿,肉眼就能看见很多油点,叶背面有灰白色粉霜。每年8-9月时,淡黄白色的小花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伞状花序顶生在枝头,花序轴稀疏生长着短刺。结果时,果实是蓇葖果,分果瓣淡红褐色,干后凹陷,颜色呈棕灰色,顶端无芒尖,油点很多,散发浓郁的辛香味,黑褐色的种子很光滑,在阳光下光泽度很高。
蜜茱萸是芸香科蜜茱萸属的植物。蜜茱萸属植物在全世界约有50种,其中我国有两种,一种是台湾的三叶蜜茱萸,另一种是海南的蜜茱萸。其原产亚洲大陆较少,主要产于太平洋个岛屿和澳大利亚。据《中国植物志》记载,蜜茱萸是海南特有的濒危物种。在我国主要为观赏所用。
认识了这么多名为“茱萸”植物后,那古时佩戴的茱萸究竟长啥样呢?
古人登高、佩茱萸的习俗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古人眼中,茱萸同佩兰、艾叶、菖蒲等植物一样,具有浓烈的辛香味,有“驱邪避祸”的效用。摘枝叶带着果实直接插在身上或缝制成香囊佩戴在身上,用来避除邪恶。三国时期的大才子曹植在《浮萍篇》中写道“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赞美茱萸特有的芳香味。
《说文解字》中记载:“茱,茱萸。茮(同椒)属。从草,朱声”。又记载:“萸,茱萸也。从草,臾声”。东汉大文字学家许慎记录了茱萸是椒属植物,但未对其名做具体的解释,对于茱萸的形态,我们依旧无法判断。不过根据古人佩茱萸驱邪避祸的习俗来看,肯定不是草茱萸这一有着4片漂亮苞片、无任何辛香味的植物,也不会是大陆地区仅在海南生长的蜜茱萸——单就运输流通来说,成本太高,不可能为一般平民百姓所用。
(来源:中科院之声;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上一篇:留住 “水中猛虎” 指日可待——长江里的珍稀濒危物种(七)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