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记者 胡利娟
生命的演化充满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转变,比如蜜蜂、胡蜂、蚂蚁等一些社会性昆虫,由于有着明确的社会分工和高度有序的社会组织,一直备受生物学家和社会学家关注,并被冠以“超有机体”或“超个体”之名。那么,蚁群是如何在发育过程中形成“超有机体”的?
近日,我国科学家领衔的中外联合研究团队揭示了蚂蚁群体和多细胞生物在发育和演化上的相似之处,为将蚁群视为超有机体的理论找到了证据支持。该研究相关成果已于10月3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生态与演化》上。
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张国捷领导的中外联合研究团队以法老蚁和切叶蚁为模式物种,对不同发育阶段的蚂蚁个体进行微量RNA测序,分析蚂蚁个体发育分化的表达图式,他们通过结合超有机体假说和表观遗传学模型发现,在蚂蚁品级分化的早期,虽然蚁后与工蚁没有外部形态差异,但两者的基因调控网络已经截然不同,随着时间推移,蚁后与工蚁的基因表达差异逐渐增大,而同一品级个体间的基因表达则愈加相像。
据介绍,该现象与沃丁顿(C. H. Waddington)在1940年提出的表观遗传学模型所吻合。该模型最初是用于描述多细胞生物的胚胎发育和干细胞分化过程,并解释了生物体的器官定向分化并有着固定形态与功能的原因。
“我们的发现意味着蚁后和工蚁的品级分化与细胞分化类似,其形态发育会限制在特定的分化轨道上,并朝着特定的目标前进。”论文的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博士后邱必涛进一步解释,在蚁后和工蚁之间出现分轨化差异基因的功能可以很好的解释我们看到的不同蚂蚁工种执行的社会功能。蚁后婚飞后专门负责繁殖,她们的分轨化基因多在翅肌细胞与卵巢表达,工蚁负责觅食、照顾幼虫等日常巢穴日常维护,她们的分轨化基因则更多在大脑表达。这说明蚁后和工蚁的基因表达不再是为了自身存活,而是为了整个巢穴的繁衍生息。这显示自然选择使得蚁窝内部的基因表达不再是个体层面的适应,而是超有机体层面的适应。
该研究还发现,不同物种间工蚁的发育转录组差异巨大,而蚁后则更为相似,与此相对应的是同一物种内部的工蚁比蚁后更为多样。这提示着蚁后的发育比工蚁更为保守,渠化的程度更高。
“蚂蚁是研究生物社会行为和超有机体组成的模式类群。通过研究蚂蚁的演化和发育,我们为蚂蚁作为超有机体找到了更直接的证据,并发现超有机体和多细胞生物的共通之处。蚂蚁个体发育分化形成不同工种的过程同样遵循沃丁顿描述的表观调控过模式。我们建立了一套计算分析方法,可以对沃丁顿描述的有机体分化的分轨化效应进行量化比较,从而对每个基因受到自然选择压力和发育约束力进行评估,并从中找到调控蚂蚁发育分工的重要调控基因。研究蚂蚁的社会组成机制可以为研究生命复杂性演化和发育调控提供新的思路。”张国捷教授总结道。
从左到右依次为法老蚁的工蚁、卵和处女繁殖蚁。(刘彦鸣 摄)
从左到右依次为法老蚁的工蚁、卵和处女繁殖蚁。(刘彦鸣 摄)
蚂蚁(法老蚁)的蚁后与工蚁的品级分化。一开始,蚂蚁胚胎个体之间在表型上没有明显差异。随着品级分化,蚁后与工蚁之间的差异逐渐增大。(戴学勤 制)
蚂蚁里受到渠道化约束的基因在蚁后和工蚁的不同器官表达。其表达位置及功能可以很好的揭示品级的社会分工。(邱必涛 制)
沃丁顿的表观遗传地势图。(康拉德·哈尔·沃丁顿, 1957)
沃丁顿的表观遗传模型示意图(冉浩 绘)
在原本发育成蚁后的个体里人为降低Freja基因(一个蚂蚁分化过程中受到强烈渠道化约束的基因)的表达,使原本该发育成蚁后的个体外部形态变得更像工蚁(左图),同时使她们的的卵巢发育不良(右图)。(戴学勤 摄)
上一篇:官方发布!三位航天员拍得好好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