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讯(记者胡利娟)“从短临、中短期到次季节、季节、年季,从区域到全球,我国气象工作者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在四维变分同化、集合预报等领域取得进展,积极构建数值预报无缝隙业务体系,有效提升了我国数值预报模式对预报预测业务的支撑。”9月27日,在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以下简称“数值预报中心”)成立一周年新闻发布会上,数值预报中心模式技术室主任孙健做如上表述。
孙健介绍说,一年来,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模式对卫星、雷达资料的同化能力也稳步提高。截至2021年12月,卫星资料同化占比从76%提高到78%;2022年第二季度雷达资料同化应用评估结果显示,雷达反射率资料在区域分析使用中占比达50.8%。
据了解,数值预报中心自去年9月30日成立以来,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建立以自主数值预报模式研发为主,国家级协同、国省统筹的全国数值预报业务分工新格局。并通过开放合作,设置“揭榜挂帅”任务清单等创新举措,吸纳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等数值预报力量共同推动数值模式研发。
过去一年中,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业务在开放合作、模式研发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不仅全球模式相继完成业务系统升级并实现系统切换,我国还基本建成12.5公里分辨率全球模式及集合四维变分同化系统,整体计算效率提高约30%。
数值预报是现代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的基础,是奠定气象硬实力的大国重器。今年4月,国务院印发的《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明确提出,我国将大力加强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能力建设,发展自主可控的地球系统数值预报模式。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