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生态环境科普工作究竟有多重要?下一步该怎么干?解读来了

来源:中国环境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提升科普能力和全民科学素质,推动科普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科普工作作为一项面向全民的重要基础性社会工作,是增强全民生态环境意识、倡导生态环境价值理念、建设生态环境文化、提升全民生态环境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此前,生态环境部印发《“十四五”生态环境科普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科普工作的要求与目标。

生态环境科普工作为何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意见》提出了落实同等重要的工作思路、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提出了要坚持统筹协同,树立大科普理念,推动科普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加强协同联动和资源共享,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

其中,生态环境科普是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对此,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加强生态环境科普工作是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现实需要,是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当今世界,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和发展潮流,以信息技术、绿色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深刻改变着世界发展格局。面向抢占新一轮产业变革制高点的激烈竞争和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强烈愿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公民科学素质全面提升已成为先决条件。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污染防治触及的矛盾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要求也更高。

“生态环境科普工作作为一项面向全民的重要基础性社会工作,是增强全民生态环境意识、倡导生态环境价值理念、建设生态环境文化、提升全民生态环境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加快构建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有助于动员全社会参与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同时,生态环境风险的防范离不开公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生态环境科普工作是连接政府与媒体、公众间的重要桥梁。通过及时有效的科普,让公众了解污染的成因和影响以及政府正在采取的行动和实效,引导公众科学认知、理性对待身边的环境问题,并通过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来,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合力,能够有效防范化解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科普工作有什么进展?

前不久,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共同编制印发《“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明确“十四五”科普事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在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表示,《意见》的印发标志着新时代推进科普工作的系统布局已经形成。

面对新时代科普工作的新需求,《意见》聚焦当前科普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进一步明确科普发展的战略任务和使命导向,切实发挥科普在培育科学精神、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营造社会创新氛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以创新和科普的双重动力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

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科普工作紧密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工作,在制度体系建设、科普资源开发、基地创建、品牌活动创新、热点焦点问题专家解读等领域全面发力,形成了全媒体、全手段、全内容、全方位、良性互动的生态环境科普工作体系,促进了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素质的整体提升,为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科普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科普作品更加繁荣。“十三五”时期,出台了多项实施方案与管理办法,推进科技成果科普化;通过自主创作、引进开发和社会征集等多种方式,累计出版基础科普丛书30余册、开发漫画图书10余套、制作短视频200余集、征集各类科普创意作品2万余件,极大丰富科普作品品系。

科普基地示范效应更加明显,科普工作基础更加夯实。“十三五”时期,新建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69个,总数达到102个,年服务人数上亿人次;建成中国环保科普资源网,资源总量超100G,创建环保科普365等公众号,年发布各类信息万余条,有效提高传播时效性和覆盖面。

科普事业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事业,当前全社会蕴藏着巨大的科普需求,因此《意见》提出全民参与、惠及全民,强调全社会都有科普责任。

“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科普面向青少年、农民、社区居民、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组织开展“生态文明进校园”“绿色生活”“绿色书屋”“垃圾分类进社区”“大学生在行动”“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环保科技大讲堂”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其中,“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活动已成为培养生态环境优秀讲解人才、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讲好中国生态环保故事的重要平台;“大学生在行动”累计动员10万余名大学生奔赴全国2万余村庄,协同推进乡村环境保护与脱贫攻坚。

生态环境科普工作将如何推进?

面对新时代科普工作的新需求,《意见》聚焦当前科普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进一步明确科普发展的战略任务和使命导向,切实发挥科普在培育科学精神、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营造社会创新氛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意见》和《实施方案》的要求和指导下,“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科普工作明确了8项主要任务和5项提升行动,推进生态环境科普工作,营造绿色低碳的社会氛围。

《意见》提出,要发挥科技创新对科普工作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加大具备条件的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基地向公众开放力度,因地制宜开展科普活动。

对此,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科普工作将加强生态环境科普队伍建设。从生态环境科普专业化队伍、专家库、老科学家、志愿者四个方面明确队伍建设的内容和要求,并通过科普交流和培训提升队伍能力。同时,将整体提升生态环境科普设施水平,新创建一批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支持地方创建省级生态环境科普基地,拓展相关场所的生态环境科普服务功能。

《意见》提出,要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布局。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宏观布局,促进全国科普基础设施均衡发展。鼓励建设具有地域、产业、学科等特色的科普基地。

对此,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管理办公室相关人员表示,生态环境部自2006年就联合科技部开展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的创建工作,是我国第一个开展国家特色科普基地建设的行业部门。“十四五”期间,将新创建40家以上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实现全国省级层面全覆盖;在基地管理上要强化后评估机制的作用,加大整改和摘牌力度,督促基地效能发挥;加大对基地数量较少地区的扶持和引导力度,促进各地区基地均衡发展。

《意见》提出,要发挥科普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聚焦战略导向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等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开展针对性科普,在安全保密许可的前提下,及时向公众普及科学新发现和技术创新成果。

“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科普工作也将充分发挥科普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提升成果转化效率,大力推进科技项目成果科普化,大力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和环保设施的科普功能。

《意见》提出,要坚持开放合作,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加紧密的科普国际交流,共筑对话平台,增进开放互信、合作共享、文明互鉴,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环境科普宣传工作在“十四五”时期,也将稳步推进生态环境科普国际交流,积极加入国际性科普组织,加强科普交流合作,围绕国际履约开展科普和履约成效宣传。

除此之外,《意见》还强调要加强制度保障,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保障对科普工作的投入。同样,《实施方案》也更加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体系的构建和完善,首次明确了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科研机构、科技工作者、社会组织、学校、媒体和企业等各类主体的责任和义务。

如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健康生活、科学生活的追求日益提升,随着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科普工作,不断培育和厚植我国生态文化,将有效提升全民生态环境科学素质与行动自觉,推动从知识普及向价值引领和能力养成过渡。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